浦江乱弹是以浦江当地民歌“菜篮曲”为基础,并在“诸宫调”说唱艺术和我国最早戏剧南戏的相互影响下发展起来的。自南宋末年至明朝中叶的数百年间,一直以说唱艺术的形式流传于世。到了明朝中叶,浦江乱弹才由坐唱搬上舞台,并迅速在邻近州县流传。浦江乱弹的主要腔调有三五七、乱弹三尖、二凡、芦花调、拨子等,各分若干板腔,自成完整的系统。伴奏乐器以笛子、唢呐等吹奏乐器为主,弦乐器和弹拨乐器辅之,表演则粗犷有力。浦江乱弹剧目大约有300多个。新中国成立后,新编历史剧《西施泪》、《江南第一家》、《梨花狱》等除屡获奖项外,分别被拍摄成电影和电视剧,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。浦江乱弹小戏《蓝知府断案》获得国际小戏艺术节金奖和“全国稀有剧种保护奖”。2006年,浦江乱弹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


